作者丨老佛爷
害人奶粉几时休?
2003年安徽阜阳“大头娃娃”事件几乎快被这个世界遗忘的时候,同样的事件在17年后的湖南郴州重现。
以下是有关阜阳“大头娃娃”事件的几个数字:
据安徽省调查组披露,2003年5月以来,阜阳市因食用劣质奶粉(用淀粉、蔗糖等价格低廉的食品原料全部或部分替代乳粉,再用奶香精等添加剂进行调香调味,制造出劣质奶粉)出现营养不良综合征的共171例,死亡13例。因触目惊心的病死率,一度被媒体冠上“杀人奶粉”事件,轰动全国。jinnian金年会
安徽阜阳大头娃娃事件
新华网后续报道,阜阳市因服食伪劣奶粉死亡的每位患儿家庭获救济一万元。同年,法院一审宣判,阜阳奶粉案五被告分别被判4至8年。
新华网报道截图
不是所有伤痛都能被时间抚平。财新记者十年后(2013年)回访阜阳“大头娃娃”家庭发现,失去孩子和留下问题的家庭,仍在遭受精神的自我谴责和疾病折磨。
十年过去了,曾经的“大头娃娃”悦悦,得了佝偻病,两根食指始终无法伸直,因为抓笔使不上劲,她的字歪歪扭扭,经常被同学嘲笑;另一受害人婷婷多年来一直身体瘦弱、沉默寡言,父母说她反应较慢,上了五年级,却口算不出类似“三十加四十”的简单算术题;女儿蓉蓉食用劣质奶粉夭折后,父亲张林伟虽诉讼维权获赔,却迟迟拿不到执行款。谈起自己走过的维权路,张林伟甚至感觉有些窝囊。
财新网《“大头娃娃”十年后》报道截图
事实上,国内奶粉安全事件太多、太密,十数年过去了,中国的乳制品行业依旧在阴影里。
人们对于“问题奶粉”仍旧心有余悸的当下,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爆出“大头娃娃”假特医奶粉事件。
与此前导致幼儿“大头”的劣质奶粉不同,这次则是固体饮料。
据湖南经视报道,湖南郴州市永兴县多个家长激动地控诉,自家孩子在服用倍氨敏“特医奶粉”(特殊医学用途配方奶粉)后普遍体重反常下降,有的还起了一身湿疹,或成了颅骨突出的“大头娃娃”。视频中,甚至有孩子控制不住地用手拍打自己的脑袋。
经媒体调查发现,这些患儿被医院确诊为“佝偻病”,且都食用了一款名为“倍氨敏”的“特医奶粉”。而这款“奶粉”是一种固体饮料,并不具有特医奶粉资质。
图片来源:湖南经视截图
这些幼儿在体检时被诊断为牛奶过敏,医生因此建议家长购买氨基酸奶粉给孩子食用。家长们随后去郴州爱婴坊母婴店买奶粉,经导购员强烈推销,最终购买了“倍氨敏”这款产品。当有家长对产品包装上的“固体饮料”提出质疑时,导购声称“倍氨敏”是店里最好的,也是最畅销的,许多过敏宝宝都在吃。
图片来源:湖南经视截图
令人气愤的是,这已不是假奶粉第一次“复出”,且湖南郴州已是多次被曝光的事发地。
青岛
2019年5月,青岛某乳业公司在未取得特医食品生产资质的情况下,生产销售的名为「黄疸期小肽配方粉」「多种食物蛋白过敏期氨基酸配方粉」等产品,相关部门调查后发现,这些产品实际均为「固体饮料」。
监管部门认定该企业涉嫌虚假宣传,责令召回相关的 6 款产品,并处以 238 万余元的罚款。
宁波
同时期,宁波某食品公司也因为未取得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和生产许可,用「固体饮料」冒充能缓解过敏的「特医奶粉」,被处罚 20 万元。
宜昌
2019年7月,人民日报就曾以《假配方粉怎样流进市场的》为题,报道过湖北宜昌地区一起固体饮料冒充特医奶粉事件。
郴州
2019年7月,同样在湖南郴州,与母婴店误导销售不同,这次假奶粉被充当医院处方药。
当时有家长带孩子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医院就诊,可依照医生开的“处方” 从医院便民药店购买的配方粉并不是特医食品,而是并不能保证婴儿营养的固体饮料“舒儿呔氨基酸营养配方粉”。
一位家长称“医生给了我一张单子,在氨基酸奶粉舒儿呔几个字下面画了一条线,并说这个奶粉效果比较好,一年内不要更换”。
家长发现孩子过敏未除、发育迟缓、脏器损伤等疑点后举报投诉。面对这样一种“三无”奶粉,是如何流入到医院,并且从医生的处方中开出的质问,2019年12月底,医院以“履职不力、工作失职”为由,对医院药学部、儿保科、儿童消化内科6人进行书面检查、诫勉处理、批评教育、责令公开检讨,向举报人登门道歉。
此事在当时引起了郴州相关部门的关注,郴州市政府还曾作出批示,要求严肃查处并举一反三,在全市全面排查。郴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也随即表示,会组织全市市场监管部门对辖区内所有医院及批发零售药店、母婴产品经销店进行拉网式检查,一经发现违法行为,依法严厉查处。
假奶粉祸害无穷,监管部门屡屡查禁,为何禁而不绝?我们不得不认为,假奶粉的出现已不单单是个人或者企业的问题,而是一个综合的社会问题,背后隐藏的是一环扣一环的利益链条。
无良的商人、堕落的专家、不对称的市场结构、尸位素餐的官僚、缺位的监管、低廉的违法成本……
由此构成的“害人奶粉”信任黑洞,都有哪些责任主体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利益熏心之徒为何能罔顾法律反复在孩子的生命安全上打主意?在幼儿奶粉食用安全问题上,到底何时才能让国人真正放心?我想这些问题才是最值得追问的。
特医奶粉市场为何这么多冒牌货?
特医奶粉全称“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目的是通过食品技术调整奶粉的成分,来满足患有特殊疾病或是特定医疗状况宝宝的营养需求。
据了解,正规的特医奶粉不论生产标准还是注册审批都极其严格。
其中,“特医奶粉”的生产标准,对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做了详细规定,比如接近母乳以符合婴儿的营养需求金年会诚信至上。
在注册审批时,企业需要提供配方、研发、生产和检验能力证明材料、临床效果试验等 9 项材料,审核非常严格。最后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通过后才能生产和销售。
这一高门槛之下,决定能够获得资质的正规企业只是凤毛麟角。
截至 2020 年 3 月 11 日,我国已注册批准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奶粉共有 32 款,也就是说除了这 32 款产品外,市面上我们看得见的“特医奶粉”均没有通过审批,产品的质量和功效无法保证。(登录特殊食品信息查询平台即可查询正规特医奶粉 http://tsspxx.gsxt.gov.cn/tyyp/tyindex.xhtml)
另一边是强劲的市场需求。数据显示,我国0-2岁婴幼儿曾发生或正在发生过敏性疾病症状的比例高达40.9%,正规特医奶粉供给难以跟上,无良商家趁虚而入,是滋生 “假特医奶粉、真固体饮料”乱象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特医奶粉因为本身超高毛利率,并且可以切入医务渠道,令铤而走险者前赴后继。
高级乳业分析师宋亮表示,特医奶粉市场容量有二三十亿,只有几家企业有生产资格,毛利率高,且可以切入医务渠道,使得没有生产资格的厂商也想去做这块。
另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奶粉市场需求不断扩大,预计未来市场规模可达100亿元。
如此诱人的蛋糕,却鲜有名正言顺者分得。特医奶粉按国家有关制度标准进行科技研发和全产业链的铺设,申报周期长且需要大量的试验以证明安全性和功能。
2017年刊发于《营养学报》上的《中国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标准法规——现状及展望》一文介绍,2011年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全球销售总额约 90 亿,以欧美等发达国家产品为主。这些国家制度相对成熟,部分国家还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内,因此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
上述文章分析,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特医配方食品的科学研究、专家共识,还有企业研发能力等方面比较薄弱。
“据我所知,某外资企业的一个系列特配粉,从研发到配方申请下来就要5000万元” 宋亮表示,国内一些企业根本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和专业背景,只能钻监管空子,打固体饮料的擦边球,产品配方也多是模仿国外品牌。
无生产资质却销往全国,“帮凶”原来这么多
目前市面上在售的特医奶粉零售价格普遍在300元以上,且规格仅有400克左右,假特医奶粉不仅掏空了父母的腰包,更为婴儿健康成长留下了隐患。
“大头娃娃”事件中的婴幼儿并不都是喝固体饮料出了问题,而是在多重误导下,把固体饮料当成婴配粉喝才造成的发育迟缓等一系列问题。
这种假冒特医奶粉的产品是怎样流进市场的?“大头娃娃”事件中,生产、供应、推广、销售等各环节都存在着哪些帮凶?这些问题亟待调查清楚。
根据《假配方粉怎样流进市场的》一文揭露,被投诉曝光的固体饮料冒充特医奶粉案例中,很多无生产资质的企业都是通过委托加工方代工生产,而且在各地发展代理,冠以企业的品牌销往全国。生产、流通“辗转”多家公司,流到消费者端就被包装成了“特医奶粉”。
这些“固体饮料”的欺诈手段,即在产品名称、外包装上充分暗示了消费者这款奶粉是适合奶粉过敏宝宝的「氨基酸配方」,借此迷惑套路消费者。由于资质不全的原因,又在外包装上加上了“固体饮料”的字样来躲避审查和监管。
更甚者,委托方、生产方、销售方不同责任主体,以注册地、生产地、经销地不同的伎俩增加监管难度,实际查处起来错综复杂。
在此次湖南“大头娃娃”事件中,郴州爱婴坊母婴店毫无疑问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正是因为这家母婴店销售人员“黑心”的推销,才导致了后续的悲剧。
乳业分析师宋亮认为,母婴店目前存在的问题,第一是人员从业素质比较低,产品的准入门槛比较低,特别是高利润的产品他们都愿意做。其次,宋亮认为,母婴店从业人员也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对于一些产品就是在明知道可能会存在违规现象或违法行为的情况下为了利益依然做一些误导式宣传,从本质上来讲都是由对门店监管不力、之前类似情况出现后法律处罚不够严造成的。
人民日报报道还称,这种冒充奶粉的固体饮料似有“神秘力量”加持。此类产品除了流向母婴店渠道,还流向医务渠道,在缴纳一定“进门费”后可进入医院院内商店销售。而医院消化科、儿保科、儿童ICU等有处方权的大夫,都是销售人员重点“公关”的对象。
一位从事奶粉销售多年的员工对《财经天下》周刊表示,出现医生给家长推荐奶粉的现象,是因为医生可获得的提成很高,一桶最少百元以上,而且人们很信任医生。
固体饮料被当作了奶粉出售,甚至被医生推荐,也提醒在奶粉市场的监管上,不能止于产品质量的抽查,也要对销售乱象有足够的警惕,即便医院内部的药房,也不应该成为监管盲区,它背后是否有不当的利益输送,同样应该深查。
奶粉本来是用来加固生命健康的“养料”,如今变为害人工具,何况受害者是无辜幼子。17年前的阜阳大头娃娃事件,12年前的三鹿奶粉事件,再到最近的郴州大头娃娃事件,让原本脆弱的社会信任再次到了冰点。
关乎孩子,反复发作,何能忍?问题奶粉还要继续残害下一代吗? 婴幼儿顺利成长、安全长大真的全凭命大吗?
显然,这不是一句涉嫌虚假宣传、消费欺诈,一罚了之,就能翻篇过去的。我们需要更多的追问,更多的问责,更多的解决良方。
愿天下父母亲不用面对来自孩子的诘问“为什么要把我生下来受苦”。